山东首化化学有限公司  

新闻中心

——   news   ——

恒力、盛虹等化纤巨头为何涌入新能源?豪掷百亿资金就像“洒洒水”
来源:https://www.xianjichina.com/special/detail_534923.html | 作者:福布丝 | 发布时间: 442天前 | 1627 次浏览 | 分享到:
新能源赛道实在太热了,简直是当红炸子鸡。这几年,化纤巨头不约而同的疯狂涌入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并斥以数以百亿的资金。这几乎颠覆了想象。

  新能源赛道实在太热了,简直是当红炸子鸡。这几年,化纤巨头不约而同的疯狂涌入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并斥以数以百亿的资金。这几乎颠覆了想象。



恒力石化加码化工新能源材料市场



在2021年12月26日,恒力石化湿法隔膜生产线设备采购签约仪式在恒力(苏州)产业园隆重举行。



根据协议,恒力石化旗下康辉新材料将引进日本芝浦机械株式会社和青岛中科华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湿法锂电池隔膜生产线共12条,年产能16亿平方米。此举标志着恒力石化进军锂电池隔膜领域,加码化工新能源材料市场。



锂电池隔膜是锂电池材料中技术含量高的高附加值材料之一,且毛利率高。隔膜的性能直接影响锂电池的容量、循环及安全性能等特性,拥有很高的技术壁垒。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锂电池隔膜市场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据统计,2021年上半年,中国锂电池隔膜出货量同比增长202%。



恒力石化此次引进锂电隔膜生产线,将扩充下游新能源材料市场布局,缓解国内锂电池隔膜的供需缺口。在公司全产业链平台的规模优势、技术优势、研发优势支撑下,恒力石化核心竞争力也将不断增强,助推公司向一流全产业链石化新材料企业方向迈进。
恒力、盛虹等化纤巨头为何涌入新能源?豪掷百亿资金就像“洒洒水”





据测算,预计2020-2023年全球锂电池隔膜需求由63.4亿平方米增至195.8亿平方米,年均增长率达45.6%。



盛虹石化年产10万吨二氧化碳制绿色甲醇项目投产



9月25日,盛虹石化创新打造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绿色甲醇—新能源材料”绿色负碳产业链项目重要节点——年产10万吨二氧化碳制绿色甲醇装置在连云港投产。投产仪式上,盛虹石化发布行业首个《绿色负碳产业链白皮书》,为行业绿色转型提供借鉴。



负碳,是指在生产或使用过程中二氧化碳减少量多于排放量。盛虹石化从低碳、零碳、负碳全方位深耕绿色技术,不仅实现源头绿色化,更改变了下游原材料的来源方式。盛虹石化二氧化碳制绿色甲醇装置采用国际先进技术,设计主动吸收二氧化碳规模15万吨/年,可结合绿氢,转化为10万吨/年绿色甲醇,进而用于生产光伏新能源材料。与传统植树造林相比,该装置“模拟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能力更强,回收转化率100%;同时可间接减排二氧化碳55万吨/年,相当于种植3.7万公顷森林。



以此为先导,盛虹石化充分发挥“链主”型企业的创新优势,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新能源电池电解液溶剂、工程塑料、酯类高端材料等。目前,盛虹石化多个百万吨级新材料和绿色能源项目正有序推进,将在太阳能、风能、新能源电池等多个领域,实现对高碳排放传统能源的替代和二氧化碳向化工品转化。



2023年是东方盛虹“1+N”新能源新材料战略全面发力的一年,公司各业务板块协同发展,实现各产业链条的融通。产品方面,东方盛虹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强链补链延链,稳定发挥其在EVA、POE等产品市场的优势地位,研发高熔指热熔胶EVA产品,推动国产替代进程。此外,公司以成功发行GDR为契机,加快全球化布局。



桐昆集团生物基材料中试项目试车



近日,中科国生与桐昆新材料研究院合作项目生物基呋喃聚酯纤维中试试车成功。本次中试试车是项目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生物基呋喃聚酯打开化纤和纺织应用领域的关键一步。



桐昆集团副总裁朱炜表示,随着双碳工作的推进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生物基材料的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作为聚酯纤维行业的排头兵,桐昆积极倡导与生物基产业的上下游合作、以合作共赢的形式推进生物基呋喃聚酯纤维产业的发展,为达成降碳减排、实现绿色循环经济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科国生总裁张宇表示,桐昆集团作为化纤巨头企业,此次布局生物基呋喃纤维势必会掀起新的市场热点。生物基呋喃聚酯由于分子结构使其在纤维领域应用具有独特性能,中科国生作为呋喃类生物基材料开发及产业化的领先企业,这一次与桐昆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是基于对全球减碳持续升级的深刻认识,也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在多方面将开展务实合作,形成优势互补,通过不断创新,寻求技术突破,期待实现生物基呋喃聚酯纤维的新奇迹。
恒力、盛虹等化纤巨头为何涌入新能源?豪掷百亿资金就像“洒洒水”





化纤巨头为何疯狂涌入新能源?



在国家大力推动“双碳”的产业政策下,传统的石化化工经营发展受到较大限制,尤其在能耗领域。而新能源与新材料行业受到政府层面鼓励及优惠政策的支持而迅速壮大,且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来自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化工新材料产量为2700万吨,但消费量高达3800万吨,供给和需求量相差1100万吨,化工新材料的自给率仅为71%。同时,高端新材料、专用化学品等高附加值的产品进口依赖度更高。



因此,众多化工企业纷纷介入布局,期望成为自己公司的经济增长点。



此外,传统石化、化工行业与新能源产业有着天然的技术等方面的衔接优势,且传统能源化工企业由于体量大、发展历史长、往往积累了相当体量的可利用土地等资源,为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项目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若能充分挖掘利用,未来对于传统能源企业转型乃至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原文链接:https://www.xianjichina.com/special/detail_534923.html
来源:贤集网